或是最上方功能表中的格式→樣式與格式啟動。
2. 在樣式與格式工作窗格中
每個樣式上按右鍵可以看到採用此樣式的地方有幾處,
如果是「目前並未使用」則可刪除,此一情形最容易發生在不是從頭開始寫文件,
或是拿另一份檔案來照其格式寫,通常裡面的樣式又多又雜且一堆無用的樣式。
<===同種階層的標題竟有多種樣式
3.如果你不幸用了一份手動章節編碼的檔案作為出發點,恭喜你,有得搞了, 以下步驟可以幫助你改為自動章節編碼,雖然不是自動的, 但是如果一定要照那份來源檔的格式去寫文件的話,那就乖乖改吧, 下列步驟需要專心與時間,可以泡杯咖啡來準備與word奮戰吧, (A)先將所有的樣式中標題n依階層去統一, 也就是說所有1.的都改為同一個樣式 標題1. 所有1.1.都改為標題2,以此類推,
<=====這才是優質的樣式設定
方法:在樣式與格式的工作窗格中所有名稱中有標題1(假設為1A)的地方按右鍵, 選取相同設定,然後再點選另一個有標題1(假設為1B)的樣式, 這樣會將所有原先使用先選的樣式(1A)的內容套用成後選的那個樣式(1B), 直到只剩一個標題1的樣式, 重複對標題2、3、4...操作以此類推。
(B)針對每個標題的樣式,逐一修改為想要的格式, 以下列格式作為例子
標題1:18pt 粗體 1.5倍行高 中文:新細明體 英文:Times New Roman
標題2:16pt 粗體 1.5倍行高 中文:新細明體 英文:Times New Roman
標題3:14pt 粗體 1.5倍行高 中文:新細明體 英文:Times New Roman
標題4:12pt 中文:新細明體 英文:Times New Roman
首先在樣式與格式工作窗格中的標題1上按右鍵→選取相同設定 (這一步不做有的時候會只改到部分格式,也不知道是為什麼,總之有選比較安全) 再次右鍵,按下修改,會跳出一個修改樣式的選單,

方法:在樣式與格式的工作窗格中所有名稱中有標題1(假設為1A)的地方按右鍵, 選取相同設定,然後再點選另一個有標題1(假設為1B)的樣式, 這樣會將所有原先使用先選的樣式(1A)的內容套用成後選的那個樣式(1B), 直到只剩一個標題1的樣式, 重複對標題2、3、4...操作以此類推。
(B)針對每個標題的樣式,逐一修改為想要的格式, 以下列格式作為例子
標題1:18pt 粗體 1.5倍行高 中文:新細明體 英文:Times New Roman
標題2:16pt 粗體 1.5倍行高 中文:新細明體 英文:Times New Roman
標題3:14pt 粗體 1.5倍行高 中文:新細明體 英文:Times New Roman
標題4:12pt 中文:新細明體 英文:Times New Roman
首先在樣式與格式工作窗格中的標題1上按右鍵→選取相同設定 (這一步不做有的時候會只改到部分格式,也不知道是為什麼,總之有選比較安全) 再次右鍵,按下修改,會跳出一個修改樣式的選單,

此選單中最上面的屬性,「供後續段落使用之樣式」請選擇你現在所在修改的樣式名稱,
這效果是某行已經套用A樣式時,行尾按下ENTER後下一行自動以A樣式開始,
若不想要這效果,則可設定「供後續段落使用之樣式」為內文,
接下來的格式設定可以分別設定,此樣式的「標題」文字的格式,
可以針對中英文分別設定,
左下角的格式可以調整各種細部設定,

段落:此選單中的「縮排與行距」標籤頁的「一般」中的「大綱階層」要選擇此樣式所應有的階層
通常還會設定「段落間距」與「行距」,1.5倍行高就是在此設定

定位點:段落左下角也有個定位點的按鈕,與此同,可以設定標題文字跟章節編碼之間的距離

編號方式:最重要的功能,要選「大綱編號」中的樣式,
然後找階層1配標題1,階層2配標題2,階層n配標題n的那個,
如果沒有找到想要的,沒關係,那就就「自訂」吧,
出現「自訂大綱編號清單」後,


按下右方的「更多」會出現較多的進階選項,
通常要檢查下列屬性「數字格式」下的「階層」、「字型」(章節自動編碼的字型),
還有下方的「將階層連結至樣式」、「在此層次之後重新編號」,
假設現在修改的是標題4,那麼「階層」、「將階層連結至樣式」、「在此層次之後重新編號」,
分別應該為4、標題4、階層3,

且要從階層1開始檢視並設定至階層4,
也就是先選階層1,然後「將階層連結至樣式」設為標題1,
選階層2,然後「將階層連結至樣式」設為標題2,「在此層次之後重新編號」設為標題1,
選階層3,然後「將階層連結至樣式」設為標題3,「在此層次之後重新編號」設為標題2,
選階層4,然後「將階層連結至樣式」設為標題4,「在此層次之後重新編號」設為標題3,
如果設定正確便可在右方的預覽視窗中看到下列效果
1.標題1
1.1標題2
1.1.1標題3
1.1.1.1標題4
最後 恭喜你,搞定了,Orz, 因為開新檔案的章節自動編碼竟然怪怪的,
只好跟他耗到底,也才有這篇文章的由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